近日,自治区政协十一届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在银川召开。会上12位自治区政协常委、自治区政协委员围绕“以科技创新为引领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大会发言,通过集思广益献良策,贡献政协力量。
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促进我区制造业创新发展
自治区政协常委李良:我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尚处于初级阶段,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突出。此外,我区高校和科研机构数量少,基础型、技术型人才紧缺。科研成果转化使用也存在较多困难。
建议强化政策引导,积极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机制。制定协同创新目标规划,明确政府、企业、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等各方在技术创新、成果应用等方面的权责利。探索协同创新合作新模式。出台更加普惠性的引才及配套政策,加大对实用技术人才、中层管理人才的引进力度。细化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分类认定标准,加大对本土人才的培养。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速。
协同共建东西部科技创新平台
自治区政协常委刘佳:通过调研了解到,东西部科技创新平台功能不全。此外,科技创新人才的内外联动、合作机制不活,科研主力军大多为合作单位或总部派驻人员。
建议协同共建新型东西部科技创新平台,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分享机制。鼓励大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发展功能强、服务好的线上平台和线下科技创新基地、产业园区或在重点领域加快发展全产业链平台,为区内大小企业融通发展创造条件。深化国企国资改革,完善国有企业股权投资、风投跟投等制度。加快多种形式的股份制合作制试点。完善技术转让、企业并购等税收政策,降低企业整合资源的交易成本。
以“产供用”协同 促制造业创新
自治区政协常委解方:我区制造业发展的基础较弱,结构性矛盾突出,全区重工业占工业比重达到84%,产品以原材料、粗加工等低端供给为主。服务型制造业、科技信息、现代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
建议加强“产供用”全方位人才培养。建立“产供用”技术创新联盟,搭建技术创新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产供用”各方互联互通。鼓励各地区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提供技术引进、成果转化、专利孵化、信息咨询和人才培训等专业服务。着力建设规范、统一、协作的科技创新成果交流体系,完善实施全区统一的创新要素和科技人才市场准入制度和标准,推动软件的互联互通。
制定相关政策培育创新人才
自治区政协常委王春秀:目前,我区制造业占全区工业的58.6%,是推动宁夏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的主要阵地。制造业企业科技创新工作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最核心问题还是人才短缺。
建议实施原始创新的人才培育计划,出台相关政策,形成“企业优抚培育、高校学科培育、政府资金培育”的“三育”机制,在本土优势制造业和具有高新科技研发的关键领域,实现“零突破”+“求增量”的人才培育效果。政企要发挥“人才培养+互联网”的优势,形成项目制综合创新人才培养格局。建立综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打造制造业科技创新人才品牌,合力提升科技创新人才能力和转型活力。
固原制造业的“六难”与对策
自治区政协常委王波:固原市制造业在科技创新中有“六难”——申报科研项目入围难,科技特派员选派难,企业自主创新难,企业研发融资难,本地人才和高端人才留住难,企业与科研院校联通难。
建议出台有别于沿黄地区的差异化政策,对固原市投入独立的科研专项基金。针对工业设置科技特派员,对工业科技特派员牵头申报的科技项目优先予以支持。健全考核制度,建立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长效机制,让特派员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协调金融机构落实“科技贷”,解决银行不能贷、不敢贷问题。挖掘“土专家”资源,发展基层科研推广队伍。建立合作激励机制,构建产学研一体化服务体系。
提升国企创新能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自治区政协常委相卫国:我区国企数量少、规模小,创新发展基础薄弱,存在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不足、科技创新支撑平台缺乏、科技创新激励机制不够完善、科技队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建议以制度机制为保障推动国企创新体系建设,全面完善科技创新决策管理体系,建立企业科学技术委员会,提高技术决策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促进国企转型升级,完善科研体系建设,加快科研资源整合,形成覆盖企业各生产领域的研发支撑平台。
以科技投入为支撑提升国企创新水平,拓宽研发资金来源渠道,持续推进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申报工作,争取国债资金和政府科技补助资金。以项目为纽带,柔性引进国内知名专家及研发团队。
激活科技创新动能
助推民营企业阔步前行
自治区政协常委何学虎:我区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基础较为薄弱,创新机制、研发投入、人才梯队等要素比较缺乏。科技创新政策依赖性强,科技创新型人才缺乏。
建议强化要素保障,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加大政策激励,对具有发展前景的新兴科技产业、行业、企业设置专项基金,扩大财政资金的扶持力度。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引导企业把发展重心、资源和空间聚焦到创新力培育上。鼓励民营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研发人才交流共享机制,加大对民营企业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的培育和引进。引导民营企业转变经营理念,加大研发投入,强化品牌建设,增强产品的竞争力。
培育企业家创新精神
护航企业创新发展
自治区政协常委陈红缨:企业家是否有创新精神是影响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一些企业家对于创新支撑企业发展的关注度不够,投入的精力、财力不多,对如何通过创新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思路不清、动力不足。
建议通过组织企业家到高等院校研修等方式,更新企业家的创新知识结构,提升创新意识。自治区政府相关部门应出台科学合理、符合企业需求且操作性强的创新保护政策措施,对具有高端性、领先性、开创性但又存在周期长、风险大的科技创新项目,在组织专家进行深入论证后优先予以立项支持,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多措并举,增强企业家创新主体的责任感和回报社会的担当精神。
多举措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自治区政协常委周涛:我区企业科技创新意识不强,部分制造业企业员工对科技创新意愿不够强烈,缺乏科技研发的积极性。创新能力弱、不敢创新、不愿创新、不会创新的现象较为普遍。
建议科技部门应在科技政策落地上下功夫,与落户宁夏的科技型企业积极对接,建立台账,有针对性地提供科技服务,为企业科研项目获得资助,企业研发中心获批省级的平台提供个性化服务,提高企业在宁夏投资的信心。以宁夏为基础,建设高水平的研发中心,辐射带动整个企业的研发能力上水平,盈利能力上新阶段。鼓励科技型企业与宁夏当地的研发机构在现有合作的基础上向纵深发展,切实解决企业生产中的困难问题。以项目为牵引,带动政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
以数字经济推动我区高质量发展
自治区政协常委潘志军:我区工业数字化发展不平衡、水平较低,网络化、智能化基础薄弱。建议自治区把工业互联网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和转型的重要手段,加大工业互联网的建设与应用投入,使其成为工业企业增效、节能,提升竞争力的助推器和倍增器。
建议成立大数据经济产业局,注重大数据经济的规划和部署,明确大数据不是用来管的,而是挖掘出来用的。把我区大数据进行汇总、分类、分析,通过大数据变现,促进政用、民用、商用,拉动我区数字经济发展。在数字经济领域,重点推出一批工业互联网、“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政务共享交换、人工智能等大数据平台建设项目。
以检验检测机构助推高质量发展
自治区政协委员罗万里:我区检验检测行业技术能力偏弱,市县公益性检验检测机构经费保障不足,人员少且技术力量相对薄弱。重复建设较多,社会责任弱化。
建议注重顶层设计,促进协调发展。出台推进检验检测创新发展行动方案,从扩大数量向提高质量转变,在各行业领域制定符合宁夏产业发展实际的鼓励措施,各级政府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着力构建适应我区经济新常态要求、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布局、具有较强服务提供能力的检验检测市场格局。加大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市场化改革力度。深入开展调研,找准全区检验检测信息化建设壁垒,充分了解各方需求,分领域优化完善各类检验检测信息化系统,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找准特色优势产业创新方向
构建创新体系
自治区政协委员蒋杨贵:我区传统制造存在基础薄弱、集聚度不高,链条较短、层次不高,结构不优、中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以及产业开放度不高、龙头带动不强等问题。
建议在“精准”上下功夫,在“延展”上做文章,以特色产业为基础、关键产品为支撑,加快实施有引领性的先进加工制造业重点项目,引进和配备技术人才,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层次。要形成工作合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各类专业科研院所围绕优势产业加工制造开展项目研究,加快科技成果输出和产业化应用。因地制宜打造区域技术创新服务平台,营造特色加工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制度环境。
(本文转载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