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中心
我们的服务
资讯中心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行业新闻

财新夏季峰会:金融科技的新挑战

发布时间:2020-06-22

疫情期间,可以实现无接触金融服务的金融科技再度得到人们关注。在6月22日的财新夏季峰会“金融科技的新挑战”专题讨论环节中,嘉宾们围绕数字货币、小微企业信贷、银行数字化转型、互联网金融监管等热点话题进行了讨论。

  央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周诚君主要围绕数字货币在跨境中的用途和局限性进行了分享。他指出,数字货币只是货币形态,并不能解决不同国家之间的法律差异和信息不对称问题,在KYC(了解你的客户)层面不能超越拥有众多分支机构、了解在地法律和客户的国际商业银行,除非有一个超越主权国家货币的全球性通用数字货币,否则也不能解决国家宏观层面的偿付能力风险和汇率转换的风险敞口问题。因此,基于目前的管理框架和机制,目前还看不到数字货币可以有效解决跨境投融资、商品贸易中的难点和痛点,可以持开放性态度,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而对于中国发行数字货币有利于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看法,周诚君表示,数字货币可能可以在人民币清结算基础设施方面提供一些成本优势,但是人民币国际化主要还是取决于人民币的可使用自由使用程度,以及人民币在国际投资贸易当中被广泛接受的程度,更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央行货币当局对货币跨境流动的监管,取决于反恐、反洗钱、反恐怖融资的规定以及宏观审慎管理,防止外部脆弱性等,数字货币并不能在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金光经济学讲席教授、副院长黄益平首先分享了疫情期间金融科技对于小微企业融资起到的作用。他表示,仍将持续的疫情对于中小企业现金流的影响是非常直接的,这也意味着我们对于中小企业的支持可能趋于常态化。由于我国较缺乏将资金直接划拨到企业的财政手段,救助中小企业的任务更多落到金融机构头上,在这一过程中,新型互联网银行,包括网商、微众、新网等,表现亮眼。与传统金融机构相比,互联网银行有长尾效应,获客更容易,用户粘着性强,借助科技平台形成闭环防范道德风险,大数据尤其是实时的行为数据风控优势明显,并利用模型优势处理大量信息和变量,在服务小微企业方面优势尤为明显。“我的理解是在去年的时候,大概每家平均都已经能发放到1000万笔的贷款,这个数字是很惊人的。”黄益平说。

  不过,在鼓励金融机构支持小微的过程中,黄益平也尤为关注成本分担问题。在经济下行过程中,鼓励银行让利,发放小微企业贷款,同时又需要银行承担未来不良资产生成的风险,对于资金不充裕的中小银行或资本补充途径受限的互联网银行而言存在不小的可持续性问题。黄益平举例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经提出过一个合作模式,即由财政部、央行和金融机构共同建立一个所谓的特殊目的机构(SPV),由财政部做劣后,央行提供流动性,金融机构发放贷款,共同分担成本。这一模式在中国完全落地并不现实,不过,目前央行已经在国内购买一部分中小微企业的贷款,如果未来可以引入一些大型金融机构比如国有银行或者财政进一步分担一些成本,可以避免小微企业融资未来可能产生的风险,分担中小银行的压力。

  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朱宁教授则关注到了金融科技应用对于个人行为及监管带来的新变化、新挑战。他表示,由于逐利性的本质,以及金融科技相对虚拟化的本质,更便捷、更高效并不意味着更大规模的放贷。大量人群在接受新型金融服务的过程中,原本就固有的行为上的偏差,或者金融行为上的错误,可能会被这种便捷方式进一步放大,过去几年网贷平台的野蛮生长和一地鸡毛就是鲜明的例子。如何防范特定人群的过度消费,预警家庭债务的快速上升,保护投资者利益,是金融科技发展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因此从监管的角度,朱宁认为有三个方面的工作需要加强:一是要加强功能监管,二是要促进企业的信息披露,确定数据的归属权、使用权和对监管的披露业务,三是加强逆周期的宏观审慎监管。

  曾投资乐信、京东数科等标的的海松资本创始人陈立光从投资的角度评析了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程及未来可能性。他表示,一些曾经的明星互联网金融公司,这两年经历了市值的大幅缩水,如趣店从最高点的百亿美金市值跌至如今不足5亿美金,这背后发生的变化引人深思。可以肯定,投资者认可中国市场的确存在未被服务的庞大的信贷需求,但由于此前互联网金融监管政策不到位,导致发展鱼龙混杂,产生了巨大的社会问题,因此首先还是要从监管角度进一步理顺监管政策,优胜劣汰;另一方面,拥有真正科技实力、解决实际问题的金融科技企业仍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本文转载于网络)

全国服务热线:
021-52550099